• 重慶市及重慶城投面面觀(上篇)-區域發展對債務的支撐
    發布時間:2022/5/24

    "主要內容
     
    (1)山城重慶戰略地位突出,全市經濟實力和綜合財力均處于全國中游水平。重慶市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等重大規劃賦予了重慶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等新定位,戰略地位凸顯,重慶市迎來重要發展機遇。202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及地方政府運營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均在全國省級行政單位中排名第16位。
     
    (2)重慶市常住人口呈增長態勢,且集中在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區縣,但全市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且持續加劇。重慶市七普常住人口數量較六普結果增長11.12%,城鎮化比率較高,2020年末主城都市區常住人口較2010年末增長19.71%,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較2010年末提升4.73個百分點至65.90%。重慶市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劇,2020年末全市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居全國第二位,僅次于遼寧省,解決全市人口老齡化迫在眉睫。
     
    (3)重慶市工業基礎較好,汽車產業逐步轉型升級,但在產業提質、人才引進、營商環境優化等方面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重慶市是我國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已形成汽車、摩托車、電子、醫藥等支柱產業;隨著國六排放政策(2018年)的推出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以生產偏低端的傳統燃油車為主的重慶市汽車制造業受到重挫。近年重慶市陸續出臺汽車產業促銷穩產及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等政策,全市汽車產業逐步轉型升級。同時,需關注重慶市在科技創新及高端人才吸引力等方面仍較一線城市還有一定差距,在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和營商環境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4)重慶市主城區經濟實力較強,其次是城市發展新區,萬州區經濟實力在渝東北生態區中一枝獨秀;渝北區、江北區等主城區財政實力較強。重慶市各區縣經濟實力差異明顯,2021年主城區和城市發展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9.18%和37.74%,遠高于渝東北和渝東南生態區,但萬州區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全市分別排名第八位和第二位。2021年主城區中的渝北區和江北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超過70億元,居全市前三,南岸區、九龍坡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超過50億元,全市排名前十。2021年主城區各區縣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均在69%以上。
     
    (5)重慶市政府債務余額較大且增速較快,其中主城區廣義債務率相對較高,尤其是沙坪壩區;城市發展新區中涪陵區、江津區、永川區等產業和土地出讓收入對債務償還具有一定支撐。2021年末重慶市政府債務余額為8,610億元,同比增長26.3%,增速居全國第三;2020年末全市廣義債務率全國排名第六位。分區域看,主城區廣義債務率較高,其中沙坪壩區最高;城市發展新區中涪陵區、江津區、永川區等大部分區縣第二產業較強,支撐區域高債務率,南川區債務率較高、綜合財力及產業實力偏弱。
     
    (6)重慶市地方可控金融資源不多,對廣義地方政府債務覆蓋程度偏弱。2020年末重慶市地方可控金融資源規模至少0.25萬億元,當年末全市廣義政府債務余額為2.24萬億元,全市可控金融資源對廣義政府債務的覆蓋率為10.98%。
     
    "
    一、重慶市發展格局及戰略定位
     
    山城重慶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區域構建了“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格局,戰略地位突出。重慶市是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地處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地區,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國務院批復確定的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重慶市地形復雜,地形沿河流、山脈起伏,地勢南北高、中間低,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有“山城”“江城”之稱,下轄38個區縣(26區、8縣、4自治縣),總面積8.24萬平方公里,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渝東北和渝東南分別靠大巴山和武陵山,兩區山地地形復雜,農業、工業發展受到較大限制。
     
    長江貫穿重慶市全境,流程691公里,與嘉陵江、烏江等河流交匯,重慶港是長江上游最大的內河主樞紐港,現為全國內河主要港口。重慶市交通便利,依托其公鐵水空多式聯運的交通方式,建設成為國際航空樞紐、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國際鐵路樞紐、國家公路樞紐。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1年第8號),明確成渝地區為全國交通4極之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重慶市作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定位更加清晰。
     
     
    重慶市區域發展延續性較強,《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做大做強重慶主城都市區,增強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等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能力,構建“四個同城化先行區、四個支點城市、四個橋頭堡城市”的發展格局;做優做特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做優“三峽制造”綠色工業,打造渝東南文旅新標桿;建立健全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新機制。
     
    川渝共同打造三大毗鄰地區區域合作發展功能平臺,未來成渝地區基礎設施空間較大,現代產業體系將成為發展重點,當地國有企業也可乘勢進一步深化改革。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要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兑巹澗V要》提出打造渝東北與川東北地區、渝西地區與川南地區、成渝中部地區鄰地區三大毗鄰地區區域合作發展功能平臺,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協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等,將為經濟圈范圍內相關平臺企業業務擴張及轉型帶來更多機遇。具體來看,2021年成渝共同實施85項年度重點任務,推進67個重大合作項目,總投資1.57萬億元,已累計完成投資0.21萬億元;成渝經濟圈已形成以汽車、電子、醫藥等為支柱的制造業優勢產業體系,京東方、藥明康德、寧德時代均在成渝地區建成產業園區,未來成渝主軸特色產業將持續發力,當地國有企業也可乘勢進一步深化改革。
     
     
     
    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作為重慶向西發展的新引擎,為推動中國西部地區科技創新發展蓄勢賦能,核心區重慶高新區直管園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工作機制統籌下,川渝兩地發揮四川天府新區國家級新區、重慶高新區國家級高新區的戰略優勢,協同重慶兩江新區、成都高新區,加強“四區”聯動,共建成渝科創走廊、共同推動西部科學城建設,包括西部(重慶)科學城和西部(成都)科學城,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西部(重慶)科學城位于重慶中心城區西部槽谷地帶,規劃面積1,198平方公里,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既是重慶市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抉擇,也是其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主動作為。自2020年啟動建設以來,西部(重慶)科學城不斷完善重慶高新區與北碚、沙坪壩、九龍坡、江津、璧山5個行政區協同聯動機制,加速匯聚科創力量,建設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的產業創新引領區,著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綠色低碳、高技術服務業等主導產業集群。2021年西永微電園、金鳳實驗室、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等重大項目均密集落地;重慶高新區直管園作為西部(重慶)科學城的核心區,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為12.9%和23.4%,均居全市第一。
     
    二、地方經濟實力與產業情況
     
    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位于全國中游水平,汽車摩托車、批發與零售等產業對經濟拉動明顯。近年重慶市經濟實力持續增長,經濟增速有所下滑,但總體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21年重慶市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9萬億元,全國排名第16位,同比增長8.3%,兩年平均增長6.1%,略高于全國平均增速,根據重慶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的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87,022元,為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107.47%。從產業結構來看,重慶市以汽車摩托車、批發與零售業等第二、三產業為主,其中第三產業占比有所增長,對地區經濟的拉動較大。
     
     
     
    重慶市工業基礎較好,汽車產業正逐步轉型升級,電子產業發展勢頭較好,但在產業提質升級、高端人才引進、營商環境優化等方面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重慶市是我國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已形成汽車產業、摩托車產業、電子產業、裝備產業、材料產業、醫藥產業、消費產業、能源工業八大支柱產業。2021年重慶市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10.7%,兩年平均增長8.2%。分產業來看,汽車和電子兩大產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合計超過40%,對工業增長的拉動最大。
     
     
    重慶市汽車產業配套齊全,但主要生產偏低端的傳統燃油汽車。隨著國六排放政策(2018年)的推出,我國政策大力扶持引領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以生產偏低端的傳統燃油車為主的重慶市汽車制造業受到重挫,重慶市長安汽車、力帆科技等汽車生產企業受到較大沖擊,疊加國內汽車保有量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2018年重慶市汽車產業受到重挫,當年全市汽車產量同比下滑近36%,排名首次掉出全國前五,排名第6,2019年重慶市汽車產量持續下滑,2020年才企穩回升。為促進產業結構轉型,重慶市陸續出臺汽車產業促銷穩產及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等政策,2021年重慶市汽車產業穩定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2.5倍,伴隨博世慶鈴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等項目開工以及比亞迪動力電池二期等項目建成,未來全市汽車產業將逐步轉型升級。
     
     
    電子產業方面,近年重慶市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和全國第二大手機制造基地,2021年重慶市計算機年產量首次突破1億臺。同時,京東方第6代柔性顯示面板產線正式投產,華潤微電子12英寸功率半導體晶圓生產線等項目落地,電子信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勢頭持續較好。
     
     
    總體來看,重慶市工業基礎較好,具備公鐵水空多式聯運的便利交通,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仍具備較強的發展潛力。但同時重慶市目前也面臨產業轉型升級速度較慢、產業能級較低的困境,此外,重慶市在科技創新及高端人才吸引力等方面仍較一線城市還有一定差距,在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和營商環境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重慶市主城區經濟實力較強,其次是城市發展新區,萬州區經濟實力在渝東北生態區中一枝獨秀;經濟增速方面,璧山區、大足區等區縣經濟增速較高,合川區和綦江區經濟增速較低。重慶市各區縣經濟實力差距較大,2021年主城區和城市發展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合計分別為1.09萬億元和1.05萬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9.18%和37.74%,經濟實力明顯強于渝東北和渝東南生態區。
     
    重慶市主城區經濟實力較強,其中江北區依托江北嘴中央商務區,主力發展金融產業,區內主導產業還包括汽車零部件、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電器等,是重慶市上市公司最多的區縣,主要包括智飛生物、長安汽車、渝農商行等;渝中區是重慶市最為核心的城區,水陸客運交通發達,城市化程度高,以金融業、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為主,區域內代表性的上市公司重慶水務、重慶百貨等;渝北區近年發展較快,經濟總量位于重慶市各區縣之首,區域內以力帆科技、中國汽研等企業為代表的汽車制造業較為發達;大渡口區是重慶市老工業基地,原重慶鋼鐵廠遷至長壽區后,整體經濟和產業實力落后于主城區其他區縣。
     
    城市發展新區中各區縣工業較為發達,經濟實力緊隨主城區之后。其中涪陵區2021年經濟實力和上市公司市值在城市發展新區中領先,以涪陵榨菜和涪陵電力為代表的食品和電力產業較為出名;江津區是傳統工業大區,大力發展消費品工業,2020年江津區消費品規模工業產值占重慶的8.3%,部分產品產量在全市占有較大份額,如植物食用油產量占重慶的60%、白酒產量占重慶的42%;永川區借助其17所職業院校強大的人才供給能力,現已集聚長城汽車、雅迪電動車等一批百億級龍頭企業,建成全國最大的中高端皮卡生產基地、西南地區最大的生活紙生產基地;長壽區下轄國家級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現初步形成以重慶鋼鐵為代表的鋼鐵冶金、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
     
    渝東北生態區是以萬州區為核心的附屬城市,萬州區經濟實力最強,2021年全市排名第八位,但渝東北生態區整體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區域內僅有兩家上市公司。渝東南生態區是以黔江為核心的附屬城市,GDP總量最低,區城內無上市公司。
     
    從經濟增速來看,2021年重慶市大部分區縣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區間為6%-10%,其中增速超過10%的區縣為璧山區、大足區、開州區和梁平區。同時需關注,合川區傳統產業比重較大,轉型難度大,科技創新對產業支撐引領能力不強等,導致區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2021年增速僅為0.2%;綦江區在煤炭去產能,以及疫情反復導致汽摩等產業供應鏈不穩定的環境下,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2021年增速為4.8%,相對較低。
     
     
    三、區域人口流動情況
     
     
    重慶市常住人口數整體呈現增長態勢,城鎮化率持續提升,各區縣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區域;全市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且持續加劇。根據重慶市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全市常住人口數基本呈現增長態勢,但增速有所波動。根據重慶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市常住人口數為3,205.42萬人,較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增長11.12%,年平均增長率為1.06%。城鎮化方面,重慶市除中心城區外的城鎮落戶限制全面放開,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持續攀升,2021年末達70.32%。
     
     
    細分區域來看,人口流入與地方經濟產業息息相關,隨著主城都市區發展能級顯著提升,區域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人口不斷向主城都市區流入。2020年末主城都市區常住人口較2010年末增長19.71%,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較2010年末提升4.73個百分點至65.90%。其中,渝北區凈流入84.60萬人,躍居全市人口第一大區;豐都縣、奉節縣等經濟產業相對落后區縣,人口表現為凈流出。在年齡結構上,近年重慶市全市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劇,且持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20年末全市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居全國第二位,僅次于遼寧省,解決全市人口老齡化迫在眉睫。
     
     
     
     
     
    四、財政實力及債務率情況
     
     
    2021年重慶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有所增長,政府性基金收入有所下降,財政實力位于全國中游水平,財政自給能力較弱。2021年重慶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85億元,同比增長9.1%,其中稅收收入1,543億元,同比增長7.9%,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67.53%。2021年重慶市獲得中央補助收入為2,046億元,為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89.54%,中央對重慶支持力度較大。2021年重慶市實現政府性基金收入2,358億元,同比下降4.1%,地方政府運營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全國排名第16位;同期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4,835億元,同比下降1.2%,財政自給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47.26%,財政自給能力較弱。
     
     
     
    重慶市渝北區、江北區等主城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較高,且整體質量較好;城市發展新區中合川區、江津區、涪陵區等區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重慶市排名靠前,萬州區在渝東北生態區中一枝獨秀。2021年重慶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70億元的區縣為渝北區、萬州區和江北區,主要位于主城區,其中渝北區最高為73.9億元,萬州區次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50-70億元之間的區縣共8個,均位于主城區和城市發展新區,其中城市發展新區中合川區、江津區、涪陵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重慶市排名靠前;其余主城區和城市發展新區區縣2021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主要在30-50億元之間,渝東北和渝東南生態區區縣主要在30億元以下。
     
     
    從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質量看,主城區各區縣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均在69%以上,財政收入質量較好;城市發展新區中合川區和大足區稅收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低于40%;渝東北生態區和渝東南生態區稅收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主要在50%-70%。
     
     
    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因重慶市地方財政體制結算規定,主城區土地出讓金須先統一上繳至重慶市,再由市級財政以轉移支付方式結算至區縣級財政,故主城區未確認政府性基金收入。從財政自給率來看,主城區財政自給率相對高于其余區縣,渝東北和渝東南生態區財政自給率主要集中在40%以下,財政自給能力較弱。
     
     
     
    重慶市政府債務余額增速較快,主要分布于區縣級,廣義債務率全國排名第六位。截至2021年末,重慶市政府債務余額為8,610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811億元,同比增長26.3%,增速居全國第三,其中市級債務余額為2,571億元,區縣級債務余額為6,039億元,分別占比29.86%和70.14%,整體來看重慶市負有償還責任的政府債務主要分布于區縣級。2020年末重慶市廣義債務率為333.64%,全國排名(從高到低)第六位。
     
    主城區中沙坪壩區債務率最高,大渡口區債務率較高且綜合財力較弱,市場認可度不高。主城區中沙坪壩區廣義債務率超過1,500%,居重慶市首位;大渡口區廣義債務率接近1,000%,且綜合財力較弱,地區城投信用利差較高。主城區中較為核心的渝北區、江北區和渝中區綜合財力較高,債務率較低,區域城投信用利差較低,市場認可度相對較高。
     
     
    城市發展新區中涪陵區、江津區、永川區等大部分區縣第二產業較強,支撐區域高債務率,需關注債務率較高、綜合財力及產業實力偏弱的南川區的償債壓力;渝東北和渝東南生態區債務率相對較低,其中萬州區財政實力較強,黔江區、武隆區債務壓力相對較大??紤]到多數區縣從資源配置、地理位置、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較主城區均有一定差異,發展第三產業難度相對較大,大多數區縣定位為“工業城市”,區域的發展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因此,我們引入第二產業增加值來刻畫區域的工業發展情況,以期窺見當地經濟發展的潛力及長期來看當地經濟對債務的支撐情況。城市發展新區中涪陵區、江津區、永川區等大部分區縣等區縣廣義債務率相對較高,但地方綜合財力較大,且以工業為主導的第二產業實力較強,未來經濟發展潛力較好,長期來看對區域債務的支撐力較好;廣義債務率相對較低且產業支撐較好的璧山區未來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值得關注的是南川區廣義債務率很高,但地方綜合財力和產業支持力度落后于城市發展新區其余區縣,償債壓力相對較大。渝東北和渝東南生態區總體綜合財力和產業支撐力度較弱,除萬州區、黔江區和武隆區外,其他區縣廣義債務率也相對較低。其中萬州區經濟和財政實力較強,第二產業具有一定支撐,且萬州區三產業發展較好,區域經濟發展對債務的支撐力度相對較強;黔江區和武隆區屬于渝東南生態區,產業發展水平一般,廣義債務率相對較高,區域償債壓力相對較大。
     
     
    五、區域土地財政情況
     
     
    重慶市對土地財政依賴度較高,2021年房地產市場景氣度下降對重慶市住宅用地出讓成交規模影響較大,土地出讓總價同比出現下降。2018-2020年重慶市土地出讓成交面積和金額持續上升,土地財政熱度高漲,其中2020年重慶市實現國有土地出讓收入2,202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105.11%,占比居全國第7位。2021年,在“房住不炒”原則下,全國各地房地產調控持續收緊,房地產市場景氣度明顯下降,全國大多數省份土地出讓金同比下滑,其中重慶市實現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2,044億元,同比下降7.2%。從土地出讓面積來看,2021年重慶市住宅用地和工業用地成交面積降幅較為明顯。
     
     
     
     
     
     
     
    重慶市各區縣土地出讓成交面積和總價分化較大,2021年渝北區、沙坪壩區等主城區土地出讓成交金額及樓面均價較高,石柱縣、巫山縣土地出讓收入同比下降幅度較大。分區縣來看,主城區土地成交總價及樓面均價均較高,2021年渝北區、沙坪壩區土地成交總價居重慶市前列,江北區土地成交樓面均價最高,渝中區未有土地出讓成交。城市發展新區中銅梁區、涪陵區土地成交總價超過50億元,璧山區樓面均價超過2500元/平方米,永川區商服用地成交總價占比較高。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及渝東南生態保護區各區縣土地成交總價及樓面均價相對較低,其中石柱縣、巫山縣2021年土地出讓收入同比降幅超過40%。
     
     
     
    六、區域金融資源稟賦
     
    重慶市地方可控金融資源不多,對廣義地方政府債務覆蓋程度偏弱。2020年末重慶市地方可控金融資源[1]規模至少0.25萬億元(包含重慶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重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富民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重慶三峽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重慶渝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2]),2020年末重慶市廣義政府債務余額為2.24萬億元,全市可控金融資源對廣義政府債務的覆蓋率為10.98%。截至2021年末,重慶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貸款余額分別為4.59萬億元和4.69萬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7.1%和12.0%。
     
    [1] 本報告地方政府可控金融資源采用地方政府可控制金融機構的高流動性資產進行衡量,主要如下:商業銀行報表類:存放中央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存放同業款項+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買入返售金融資產;證券公司報表類:貨幣資金+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買入返售金融資產,以上數據均為2020年末數據。
     
    [2] 重慶渝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高流動性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買入返售金融資產+貨幣資金;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高流動性資產即存放同業和其它金融機構款項,以上數據均為2020年末數據。
     
    (文章來源于公眾號:中證鵬元評級)
     
    久久精品一级无码